牛接觸傳染性胸膜性肺炎 (Contagious Bovine Pleuropneumonia; CBPP)
牛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 ( Contagious Bovine Pleuropneumonia; CBPP ) 是一種由 Mycoplasma mycoides 感染引起,高傳染性急性或慢性疾病,主要感染牛和水牛。本病在圈飼的畜群中感染率相當高,關節炎是小牛最顯著的臨床症狀,成年牛感染以呼吸系統的病徵為 主。牛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肉眼病理顯著,肺臟的實質組織或胸膜有局部或廣泛性的病變。當肺臟小葉間間隔擴大時產生典型"大理石樣( marbled )肺"。牛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藉著吸入從支氣管咳嗽產生的細小分泌物散佈而傳播。當早期發現感染時,可選擇撲殺清場的控制方法。
牛瘟 (Rinderpest; RP)
牛瘟是一種急性、高熱性的反芻獸病毒性疾病,好發於牛和水牛。其特徵為消化道的發炎、壞死和潰瘍,常伴隨著出血性的下痢。牛瘟病毒為麻疹病毒屬 ( Morbillivirus )。可藉空氣傳播。通常還是經由直接接觸而感染,而患牛的移動則是本病散播的主因。當牛感染了具毒力的病毒株後,感染率約 100 %,致死率可能大於 90 %。解剖病變上,牛瘟的動物常是嚴重下痢引起死亡,淋巴結、口腔和消化道黏膜上皮對牛瘟病毒具高度敏感性。非牛瘟疫區的獸醫人員對牛瘟的特徵須特別警覺, 有懷疑的病例應立即尋求實驗室的幫助。
牛結節疹 (Lumpy Skin Disease; LSD)
牛結節疹是一種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牛病毒性疾病。特徵是結節狀皮膚炎,局部皮膚潰瘍、淋巴結炎及單隻或多隻腿因水腫而變粗。本病由山羊痘病毒 ( Capripoxvirus ) 所引起。罹患率為 2~50 % 而死亡率為 0~10 %,因為泌乳量下降、體重減輕、流產、公牛不孕、皮毛無法利用及一些病牛因死亡而造成經濟損失。自然感染 2~5 週後,皮膚出現多發硬、圓及隆起結節,大小約0.5~5公分,分佈位置以頸部、肉垂、軀幹、腿、會陰、乳房、陰囊、臉及鼻吻部為主。上皮細胞、平滑肌細 胞、吞噬細胞、淋巴球及偶見纖維芽細胞內出現嗜酸性細胞質內包涵體。實驗室診斷可由皮膚結節分離病毒。本病傳播方式是靠牛群中直接或間接接觸,並有藉昆蟲 傳播的可能性。
里夫谷熱 (Rift Valley Fever; RVF)
里夫谷熱是一種靠節肢動物傳播且在幼年動物引起高死亡率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動物為綿羊、牛及山羊,臨床症狀以肝炎及流產為主。病因是一種屬於崩芽 病毒科 ( Bunyaviridae ),Phlebovirus屬的病毒。潛伏期非常短,肉眼病變最常見的病變是局部肝壞死,內臟與體腔內出血及流產胎兒病變。在肝小葉中央或中間區局部肝壞 死是本病特徵,在變性肝細胞出現嗜酸性核內包涵體。本病的爆發常在大量節肢動物繁殖的時候。接觸帶有病毒之血液、組織液或吸入具感染性的病毒,可能會造成 畜主、屠宰人員、獸醫師或其他高危險群的人感染。併用數個實驗室技術,包括病毒分離、鑑定、抗體陽轉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確診本病。
藍舌病 (Bluetongue; BT)
藍舌病是一種藉昆蟲傳播的反芻獸病毒性疾病。病因為里奧病毒科 ( Reoviridae ) 的環狀病毒屬 ( Orbivirus )。在綿羊及一些野生反芻獸的口腔黏膜、消化道、鼻吻、蹄冠狀帶及蹄的敏感層 ( sensitive laminae ) 發生卡他性炎症。骨骼肌及心肌的變性將導致於衰弱,瘦削,延長恢復期及嚴重經濟損失。在牛,本病引起口、鼻黏膜的卡他性炎症、水泡性皮膚炎及冠狀帶充血。 臨床特徵為鼻涕轉變成黏液化膿性,在口頰黏膜有糜爛及潰瘍。蹄冠狀帶充血且跛腳。某些藍舌病病毒會引起胚胎死亡、再吸收及流產或導致畸形,高危險期在懷孕 期 70~140 天。組織病變在複層上皮細胞出現氣脹變性 ( ballooning degeneration )。本病傳播主要靠蚊蟲,病毒可藉精液與垂直胎盤感染。疫苗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
牛囊蟲病(Bovine Cysticercosis)
牛囊蟲病 ( Bovine Cysticercosis ) 由人無鉤絛蟲 ( Taenia saginata ) 蟲卵感染牛所引起,牛食入含有六鉤幼蟲 ( oncosphere ) 蟲卵後,仔蟲脫殼穿過小腸壁,經由血管及淋巴管到達牛之肌肉或脂肪組織間形成牛囊尾幼蟲 ( Cysticercus bovis )。終宿主為人,寄生於人的小腸中。中間宿主包括牛、綿羊、山羊與人等,主要寄生於心肌、骨骼肌、舌肌、肺臟、腎臟、脾臟、淋巴組織、橫膈膜等內臟及脂肪內。
牛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
牛白血病 ( Enzootic Bovine Leukosis ) 是指組織中白血球形成細胞出現惡性增殖的疾病,因為在牛以類淋巴腫瘤 ( lymphoid tumors ) 為主,因此也常稱為淋巴肉瘤 ( lymphosarcoma ) 或惡性淋巴瘤 ( malignant lymphoma )。有時候因為血液中也會出現腫瘤細胞,故稱之為血癌 ( leukemia ),但不常出現。一般有四種臨床病理癥候 : 小牛型 ( calf form )、胸腺型 ( thymic form )、皮膚型 ( skin form ) 及成牛型 ( adult form ) 等四型白血病。前三種為散發性白血病 ( sporadic leukosis ),沒有證據顯示它們具有傳染性,第四種稱為地方性動物白血病 ( enzootic leukosis ),係由牛白血病病毒 ( bovine leukosis virus;BLV ) 所引起。
泰勒原蟲病(Theileriosis)
泰勒原蟲病 ( Theileriosis ) 是一種藉壁蝨傳播的泰勒原蟲屬 ( Theileria spp. ) 原蟲性疾病,寄生於紅血球,本病特徵是發熱、淋巴球增生並伴有白血球減少及貧血。最重要的兩種是 T. parva 及 T. annulata,可以引起熱帶地區牛隻大量的死亡。在許多國家,控制壁蝨已成為控制壁蝨媒介疾病的手段之一。
Q型熱 (Q fever)
Q型熱 ( Q fever ) 是由立克次體中的 Coxiella burnetii 感染所引起之人畜共通傳染病,又稱為 Coxiellosis。禽畜通常呈不顯性感染,牛羊感染通常無明顯症狀,病原可經由血液、乳汁、糞便、排泄分泌物等傳染給人及其他禽畜。人感染主要發生 於獸醫師、家畜飼養者、畜產品處理者與家畜有關的工作人員,經由吸入含有病原之飛沫或塵埃而感染,引起突發 3~6 天之發熱、畏寒、嚴重頭痛、咳嗽、間質性肺炎、胸痛、反胃及肌肉痛,有時出現脾臟及肝臟壓痛等。
牛焦蟲病(Bovine babesiosis)
牛焦蟲病 ( Bovine babesiosis ) 是由許多不同品種的焦蟲屬 ( Babesia spp. )原蟲寄生於紅血球內,感染各種脊椎動物宿主,包括家畜、野生動物及人。自然焦蟲經由壁蝨傳播,其它可經由蒼蠅叮咬及由帶原動物血液媒介感染敏感動物,引 起動物發熱、貧血、紅血球溶解、黃疸、血紅素尿和死亡為主癥之急或慢性傳染病。感染牛的焦蟲有五種:B. bovis、B. divergens、B. major、B. ovata、B. bigemina。牛焦蟲常與邊蟲及附紅血球體等混合感染。衰弱貧血牛隻施與對症療法,投與強心劑、強肝劑、整腸劑、輸液、輸血及抗原蟲劑。免疫可用不活 化疫苗或活化疫苗。
牛布氏桿菌病(Bovine brucellosis)
牛布氏桿菌病 ( Bovine brucellosis ) 又名傳染性流產,是由布氏桿菌屬 ( Brucella spp. ) 細菌感染動物所造成。會影響其產仔及泌乳,本菌可因牛隻交配而傳播,並可經由乳汁、鼻分泌物、陰道分泌物及精液傳染給其它健康家畜,且可感染人,為重要人 畜共通傳染病,人感染會出現波狀熱、疲倦、厭食、性慾降低、睪丸炎、肌肉及關節疼痛等臨床症狀。
滴蟲病(Trichomoniasis)
滴蟲病 ( Trichomoniasis) 為 Trichomonas fetus 屬鞭毛蟲類感染牛之急性或慢性原蟲傳染病,病原前端有三根鞭毛,後端有一根,前進快速,不侵入活組織中產生毒素,但可在含動物性蛋白質之培養基中生長,對 所有消毒劑具感受性,但抗生素無效,乾燥、加熱和冷凍可使原蟲死亡,其特徵是造成流產、子宮蓄膿與不孕。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 ) 是由第1型牛泡疹病毒 ( Bovine herpesvirus 1 )感染牛引起以鼻氣管炎為主癥的急性熱性呼吸道疾病,此外也可引起陰戶陰道炎、流產、不孕症、子宮內膜炎、結膜炎、腦膜炎、乳房炎、腸炎、皮膚炎、及龜頭包皮炎等多種症狀。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首先在 1986 年於英國被報告,罹患率據估計約 1:100,000,之後也發生在愛爾蘭、阿曼、法國、瑞士及土耳其等國。英國在 1988 年宣佈牛海綿狀腦病為法定報告疾病時,每月約有一、兩百例被報告,到了 1992 年一月,每月超過 2,500 病例。牛海綿狀腦病是一種乳牛與肉牛致死性的傳染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特徵是無症狀的長潛伏期(幾個月到幾年),接著症狀出現後,可以持續幾天到幾個月,因此增加疾病防治的困難度。其病原是一種比病毒小的顆粒,不屬於傳 統的病毒,為不具核酸的蛋白質性感染顆粒 ( prion )。本病發生的年齡層主要都發生在 3.5 歲到 5 歲,症狀以臨床上的行為改變及運動失調為主。在英國是一種流行病,由流行病學的分析指出,本病可以藉由餵食含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的飼料而引起,故禁止以反芻 獸來源蛋白質做為其他反芻獸的飼料,且強迫屠宰並焚燬疑似患病牛隻,禁止人類食用牛的內臟,包括腦、脊髓、胸腺、脾臟、扁桃腺及腸管,禁止餵食疑似病畜內 臟或其產品給所有寵物及農用動物。
炭疽 (Anthrax)
炭疽 ( Anthrax ) 是由炭疽桿菌 ( Bacillus anthracis ) 感染溫血動物 ( 包括人 ) 的急性發熱性疾病,特徵是敗血症後迅速死亡。主要解剖病變是脾臟腫大呈深黑色且實質較軟,皮下及漿膜下之組織有水腫及出血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牛、羊、馬及 騾,其他動物則較少。屍體死後數小時內即迅速膨脹,很快腐敗,無完全屍僵,口、鼻、肛門或陰道等天然孔流出不完全凝固之黑或暗紅色炭末樣血液。因為炭疽桿 菌可由感染動物排出或在打開體腔的屍體因曝露在沒有氧的環境下,會形成芽胞,且對溫度、化學消毒劑及乾燥抵抗力很強 ; 因此,疑似因本病死亡的動物,不應進行解剖。人感染會發生惡性癰,75% 發生在頸部,主要是經由與感染動物、綿羊毛、獸皮或吸血昆蟲傳播,可使用高免疫血清及青黴素治療。
水心病(Heartwater)
水心病 ( Heartwater ) 是一種由立克次體 Ehrlichieae 中的 Cowdria ruminantium 感染反芻動物牛、綿羊、山羊及羚羊的急性非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引起發熱、神經症狀、心囊液增加、出現胸水及腹水,肺水腫及高死亡率。本病經由壁蝨媒介傳 播。有些野生反芻動物感染後並無臨床症狀出現。由於今日世界各地動物交易頻繁,動物買賣及移動的機會增加,若輸入帶原的動物,將威脅本省畜牧業。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
鉤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 是一種感染多種動物,包括人類的疾病。病原是由免疫學上不同的許多鉤端螺旋體血清型 ( leptospiral serovars ) 所引起,大部分被認為是來自於 Leptospira interrogans 的亞型。感染可能沒有症狀或產生各種症狀;包括發熱、黃膽、血紅素尿、腎衰竭、不孕症、流產及死亡。耐過急性感染,鉤端螺旋體常會藏在腎臟或生殖器官,然 後由尿中排出大量病原,長達數月或數年之久。在水中可存在相當長時間,因此它可以藉水傳播本病。感染常藉由皮膚、結膜或黏膜與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產生。 如果帶原動物引入非疫區,病原很快即在畜群中散播。症狀可能從不明顯到嚴重都有。流產及死產常發生在懷孕中期或孕期後三分之一。可使用疫苗及抗生素控制本 病。本病為重要人畜共通傳染病。
副結核病(Paratuberculosis)
副結核病 ( Paratuberculosis ) 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 (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 感染反芻動物,而引起慢性肉芽腫性腸炎,臨床上以慢性下痢和漸進性消瘦為主癥。感染牛隻的腸壁增厚或呈皺摺狀,腸系膜和迴盲段的淋巴結腫大且水腫,切面呈 乾酪化和鈣化的現象,嚴重的病例自十二指腸到直腸都可出現病灶。
牛邊蟲病(Bovine anaplasmosis)
牛邊蟲病 ( Bovine anaplasmosis ) 由立克次體中的 Anaplasma 感染反芻獸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有三個屬,牛由 Anaplasma marginale 和 Anaplasma centrale 感染,羊為 Anaplasma ovis,鹿為 Anaplasma marginale 和 Anaplasma ovis,台灣已証實者有 Anaplasma marginale、Paranaplasma caudatum 和 Paranaplasma discoides 混合感染。病原寄生於紅血球邊緣或游離於細胞質中造成貧血及黃疸。本病不出現血紅素尿症,可與焦蟲感染區別。對症療法給予補血劑及電解質或全血。氯四環素 ( Chlortetracycline ) 對增殖期有效,其它如 Oxytetracycline、Gloxazone、Imidocarb dihydrochloride 與 Tetracycline 等均有效。免疫可接種馴化之 A. marginale 活化疫苗或不活化疫苗。
牛弧菌病 (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
牛弧菌病 ( 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 ) 是由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veneralis 感染,引起牛隻不孕及胚早期死亡之性病,有些感染母牛會導致流產,大部分感染牛弧菌病的牛隻都不具明顯的臨床症狀,故許多牛群雖然感染但不易察覺。
牛結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
牛結核病 ( Bovine Tuberculosis ) 是由分枝桿菌屬 ( Mycobacterium spp. )細菌感染所引起之重要人畜共通傳染病,牛分枝桿菌 ( Mycobacterium bovis ) 可感染所有溫血脊椎動物;鳥分枝桿菌 ( M. avium ) 可感染所有品種鳥類及豬與牛;人分枝桿菌 ( M. tuberculosis )主要感染人,但亦可感染豬、牛及狗。
皮膚型鏈毛菌症 ( Cutaneous streptotrichosis )
沙蚤病 ( Dermatophilosis ) 是一種感染表皮層 ( epidermis ) 的疾病,係由沙蚤菌 ( Dermatophilia congolensis ) 所引起,發生在全世界,尤其熱帶地區,曾經錯誤地被稱為黴菌性皮膚炎 ( mycotic dermatitis )。病變特徵是滲出性皮膚炎伴隨痂皮形成。在家畜中,最常感染牛、綿羊及山羊,偶見於馬,但是在豬、犬及貓少見。在牛、羊及馬感染稱為皮膚型鏈毛菌症 ( Cutaneous streptotrichosis )。在羊的皮毛區域感染形成羊毛結節,稱為 Lumpy wool,在四肢遠端感染稱為草莓型腐腿病 ( Strawberry foot rot ),少數人類感染係因為處理感染動物不慎所引起。診斷須依據在染色抹片或痂皮組織病理切片中證實沙蚤菌的存在。
出血性敗血症(Hemorrhagic Septicemia)
典型出血性敗血症 ( Hemorrhagic Septicemia ) 是指由 Pasteurella multocida 感染,引起並出現急性高致死性敗血症之巴斯德桿菌症,本病主要對牛及水牛敏感,可感染牛、水牛、綿羊與山羊。感染引起之主要症狀以全身皮下或各臟器漿膜面 呈局部或斑點狀出血。本病是由 Pasteurella multocida 中,依莢膜抗原與菌體抗原區分出之 B:2 與 E:2 兩個血清型引起。
錐蟲病 (Trypanosomiasis)
錐蟲病 ( Trypanosomiasis ) 在南非又稱為 nagana,是一個統稱的病名,由 rypanosoma congolense、T. vivax 或 T. brucei brucei 引起。並且由采采蠅( tsetse fly ) 傳播。另外有一種俗稱 "Surra" 或 "Murrina" 的病,是由 T. brucei evansi 引起,在駱駝、馬是重要的疾病,但它不經采采蠅傳播,焦蟲病對牛最為重要,但同樣亦會引起豬、駱駝、山羊、綿羊的重大損失。錐蟲病可以在采采蠅 ( Glossina spp. ) 內完成其生活史,但藉由吸血昆蟲的機械式傳播是主要的媒介模式。焦蟲病引起急性、亞急性到慢性病程,特徵是間歇熱、貧血、偶爾下痢,最後死亡。
水泡性口炎 (Vesicular Stomatitis; VS)
本病由棒狀病毒科 ( Rhabdoviridae ) 中的水泡病毒屬 ( Vesiculovirus ) 所引起,主要以感染牛、馬與豬為主的水泡性疾病。此病毒主要是藉由昆蟲叮咬上皮或透過媒介物進入口鼻黏膜、乳頭或腳的創傷處而感染。最初症狀是流涎與體溫 升高至40~41 ℃。外觀上水泡在數小時後即破裂且體溫回復正常,可能會有輕微的食慾不佳,但大多數有舌頭病變的豬仍可繼續攝食。腳的病變,尤其是在趾間部分可能引起嚴重 的疼痛與跛足。由於水泡病變並無法與口蹄疫、豬水泡病及豬水泡疹作一明顯區別,因此遇有水泡病變,應儘速報告動物防疫機關,以便做鑑別診斷。
牛流行性感冒(Bovine influenza)
牛流行性感冒 ( Bovine Influenza ) 是由棒狀病毒 ( Rhabdovirus ) 感染牛及水牛的急性病毒性非接觸性傳染病,以 2~3 日高熱、呼吸障礙、四肢關節僵硬疼痛及跛足等症狀,泌乳量劇減為主要病癥,發病率高,但低死亡率,一般於出現臨床症狀後 3~4 天內痊癒,又稱為三日熱 ( Three-day sickness )、僵硬病( Stiff sickness )、Bovine epizootic fever 及牛流行熱 ( Bovine ephemeral fever )等。
牛無乳鏈球菌乳房炎(Streptococcal mastitis)
牛無乳鏈球菌乳房炎 ( Streptococcal mastitis ) 為無乳鏈球菌 (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 經由牛與牛接觸傳染,感染乳腺組織間引起牛乳房炎。牛感染本菌後對乳房組織呈永久性傷害。急性感染期,牛奶中可能含有纖維蛋白和膿汁樣物質,後期乳腺會變 乾硬,為牛場常見而重要的疾病。可以 Penicillin 與 Methicillin 行乳頭內灌注治療。此外,牛舍保持清潔與定期消毒,驅除環境中的病媒蚊蠅可減少感染率。本菌經 56 ℃ 30 分鐘即可殺死。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